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加入协会 | 精彩图片 | 专家论坛   
网站首页 协会介绍 加入协会 标准化 行业信息 政策法规 商业网点 商业街区
领导讲话 经验交流 理论研究 分支机构 企业之窗 社区商业 协会公告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各地商业网点规划选编 > 正文

“十五”时期重庆商贸流通发展纲要

作者: 来源: 点击率:4382
“十五”时期重庆商贸流通发展纲要
(2001年4月9日)
 
一、“九五”期间重庆商贸流通发展概况
     “九五”期间,特别是重庆直辖后,我市商贸流通发展进一步加快,统一开放、四通八达、繁荣活跃的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形成,流通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的地位愈益增强。
    1、消费品流通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0年实现643亿元,比1995年增长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2000年达到507亿元,比1995年增长1.33倍。流通规模总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五位,在西部各大城市中居首位。
    2、商贸流通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显著。2000年商贸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56亿元;比1995年增长85%,占全市GDP比重10.2%,比1995年提高l.8个百分点,对GDP增量贡献率为1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5%,在三产各门类中居首位。商贸流通成为社会就业的有力支撑,2000年末全市商贸餐饮业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比1995年末净增15万人,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14.5%。
    3、商贸设施建设实现根本性突破。到2000年,商业营业面积达到1700万平方米,比1995年增长104%。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达到54个,其中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21个。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2280个,其中10000平方米以上的达到130个,总成交额765亿元,比1995年增长70.8%。一批国家级、区域性重点市场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4、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九五”期间有21户境外大中型知名商家先后入驻重庆,2000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个体、私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规模的民营商业企业。目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所占比重达到72%。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调整步伐加快,国有资本从区县商业企业中基本退出。
    5、主城区初具商业大都市风貌。“九五”时期是重庆主城区商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主城区已形成以解放碑、三角碑、观音桥、南坪、杨家坪五大购物中心为依托,10大国家级、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为支撑,一批中外大型商贸企业为骨干的大流通格局,成为长江上游的最大商圈,都市商业氛围日益增浓。远郊区县商贸发展也进一步加快。
二、“十五”时期重庆商贸流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战略重点
     “十五”期间重庆商贸流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解放思想,埋头苦干,完善域乡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商业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提高市场化程度,培育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流通体系,使商贸流通真正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努力实现流通的现代化、市场化,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总体目标是:提升商贸餐饮增加值对全市GDP增量的贡献率,促进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调整优化。商贸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流通规模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商品聚集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到“十五”期末,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西部地区最具特色、活力的商贸中心。
    商贸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均每年保持8.5%的增速,到2005年达到900亿元,力争买现1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55%。保持在西部地区大中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商贸流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商贸餐饮业服务增加值,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新型服务业、餐饮业增速达15%以上,到2005年达到260亿元,对全市GDP增量的贡献率保持12%。巩固商贸餐饮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
    商贸流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重要领域。到2005年全市商贸、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争取达到140万人,比2000年净增30万人,重点吸纳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作出贡献。
    战略重点是: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三大突破。
    ——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加快构筑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商品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主城区和地区中心城市商贸建设发展取得突破,增强重庆在西部地区的商品聚集辐射能力和商贸经济影响力、竞争力,发挥商贸中心城市“窗口”和辐射带动作用。
    ——体制创新战略。不再保留纯国有商业企业,国有资本大部退出,在大中型商业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突破,非国有经济成为商贸主体。
    ——现代化战略。培养、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提高商贸科技应用水平,发展以连锁商业为主的新型业态和电子商务,大中型市场和企业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现代营销技术、信息技术运用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成为商贸流通的重要增长点。
三、主城区商贸中心建设
    主城区是重庆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是都市发达经济圈,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商贸中心的地位首先要由主城区体现。主城区商贸发展要提升层次,完善功能,尽快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成为具有强大聚集效应和扩张能力的都市商业发达经济圈,对全市商贸流通发挥影响带动作用。
    完善购物中心。解放碑、三角碑、观音桥、南坪、杨家坪五大购物中心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向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档次,突出特色,塑造城市商业街区的整体形象。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完成二期改扩建工程,集中发展大店、名店、精品店,突出都市商业特色,以满足市内外中高档消费为主,主要经营精品、名品、新品、旅游商品以及中高档餐饮等,成为重庆都市商业展示区。2005年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销售规模达到150亿元,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服务最佳的购物中心。其他四大购物中心,要扩大规模,增加绿化面积,完善灯饰工程,改善购物环境,重点发展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建设专业街和灯光夜市。南岸区突出发展会展商业、旅游消费,沙坪坝区突出文化商业消费,江北区强化副食品贸易,形成特色商业。2005年,四大购物中心销售规模分别达到50亿元~100亿元。
    发展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建设起步要高,着眼于高标准、现代化,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具有分拣、加工、组配、包装、储运等功能。九龙坡、大渡口、万州、沙坪坝是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的重点地区,要搞好规划,建设和完善2~3个信息灵敏、设施现代、功能先进、具有较强吞吐调节能力的大型生产资料物流中心。
    构建商务中心。吸引和鼓励中外大公司、大财团入驻主城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办事处,形成万商云集的局面。规划渝中区为重庆的中央商务区,南岸区和北部新区为商务拓展区,建设现代化智能写字楼、交通、通讯等设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区。
    培育会展中心。加快会展设施建设,扩大会展数量和规模,提高会展水平和质量,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内主要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办好和提升名优商品展销会、美食文化节、建材博览会等重要会展。每年一届的“迎春展销会”,扩大参展地区范围,增加参展企业数量,突出名牌特色商品,办成西部地区有影响的大型会展。重庆美食文化节,两年举办一次,着重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档次,吸收国内各大传统菜系,办成全国性的美食文化活动。
    建设信息中心。运用现代通讯、电子、信息技术,探索组建商贸信息网站,建立重庆商贸信息发布中心。鼓励发展商贸信息中介公司。
四、远郊区流通网络发展
    加快9个地区中心城市商贸规划建设,构筑大容量、开放式、多功能、强辐射的新型流通网络。按照全市总体发展规划,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南川、长寿、开县确定为重庆的地区中心城市。9个地区中心城市地处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他们的发展,对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加快重庆城市化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9个城市要尽快建设成为地区商贸中心,发挥跨县域的聚合辐射作用、示范带动作用和城乡联结作用,成为商贸发展的增长极。发展的重点是: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引进大店名店,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大中型商场;抓好特色商品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的建设,营造商气;改善购物、服务软环境,提升商贸经营层次。
    “十五”前期,着力建设培育万州、涪陵、永川、合川四大地区商贸中心以及黔江边贸市场。万州区重点培育三大批发市场,建设三峡库区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抓好商业步行街,大店名店的规划建设,发展成为重庆东部的商贸中心;涪陵区,加快四大专业市场、四大购物商城建设,办好年度的榨菜节,发展成为重庆中南部的商贸中心;永川市,培育家电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建设美食街,发展成为重庆西部的商贸中心;合川市,建设培育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专业特色街和步行购物广场,发展成为重庆北部的商贸中心。抓好黔江边贸市场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商品物资交流。
    推进县域商贸区和重点小集镇市场设施的建设,注重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鼓励兴办农贸市场、农资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引导日用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外销。抓好一批试点。
五、重点市场培育
    按照“控制主城区,发展远郊区”和“特色突出,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原则,全市重点抓好50个商品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完善,重点市场主导商品探索期货交易。“十五”期末,全市建成8个50亿元~100亿元、10个10亿元~20亿元级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大中型市场交易额占到全市市场总成交额的50%以上,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在城区消灭马路市场。
    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要控制规模,完善设施,改善交通,优化环境,配套功能,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观音桥——盘溪农产品批发市场,抓紧完成改扩建,实施市场运作体制创新,进一步扩大聚合辐射面,交易额达到10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交易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的农产品集散中心。
    西南建材中心批发市场,进一步扩大交易场区,重点吸引中外名陶企业进场交易,办成全国主要建陶市场之一,交易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
    重庆钢材中心批发市场,以梨树湾为基地,向周边区县扩展,延伸市场网络,改进供货服务方式,探索新型交易形式和方式,交易规模达到50亿元。
    石坪桥——含谷汽摩交易区,依托我市汽车、摩托车支柱产业,以配件交易为主,逐步向整车交易发展,着力搞好规划,加强设施建设,加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汽摩交易市场区,成交额达到100亿元。
    进一步培育完善万州“小天鹅”综合批发市场、马家岩装饰材料市场、龙水小五金市场、壁山中国西部鞋城、巴南重庆家具市场等专业市场,加快发展家电市场、通讯市场、电脑市场、家居用品市场、图书音像市场,鼓励发展旧货市场、农机具市场等。
六、商业服务业拓展
    商业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围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大力拓展商业服务范围,着重拓展新兴服务业。
    提高美发、洗染、沐浴、照相、修理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改进服务方式,增加服务项目,引入现代技术,提升服务档次。
    重点扶持经纪、拍卖、租赁、咨询、展览、展示、再生资源回收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培育和树立一批有实力的中介服务机构,使其成为商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身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服务业,加快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合理布局社区服务网点,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社区服务产业,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七、商业业态调整
    传统经营业态加快向新型商业业态转变,大力发展现代营销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十五”期末,新型业态商业销售额达到8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8%。在主城区和地区中心城市,以发展连锁超市、货仓式大卖场为主,在居民小区、重点城镇及乡镇主要发展便民店、专卖连锁店。突出副食品、日用百货、家电、通讯器材、药品、装饰建材等商品的连锁经营以及餐饮、服务业的连锁发展。
    培育连锁品牌企业。百货业,发展“重百”、“新世纪”和“山城平价”等超市分店连锁,支持“家乐福”超市扩展新的网点;餐饮业,扶持“小天鹅”、“陈川粤”等名店发展连锁;药品业,发展“和平药房”、“桐君阁”跨区域连锁;服务业,鼓励“洁诚”洗衣连锁继续发展。
    物资批发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向配送中心、总代理、总经销转变,重点发展钢材、水泥(散装水泥)、木材、民爆器材等生产资料的配送服务。建立2-3家大型配送服务中心,加强与重点生产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的联合、协作,扩大配送规模,保证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推进物流配送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
八、非公有制商业发展
    商贸流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大的突破,“十五”期末,非公有制商业经济市场份额的比重达到80%以上,成为重庆商贸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加快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调整步伐。到2001年底,全市市级国有商业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破产等方式,70%以上企业的国有资本退出,建立、完善非国有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本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相对控股或参股。加快区县中小商贸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培育和扶持一批“小巨人”企业。
    培育发展商业大公司、大集团。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资产为纽带,不断推进商业的整合与发展。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在商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服务业、酿酒业等方面,组建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上市公司,并形成2一3个销售规模达到3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商业集团,充分发挥行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鼓励扶持个体、私营商业经济发展。放宽政策,鼓励个体商户进入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经营,尤其在农村地区放手发展个体经商户和贩运大户。支持民营商业企业扩张发展,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兴办市场,设立商场,发展连锁,形成一批民营精品商贸企业。培育发展10一20个民营大型商贸龙头企业,在流通中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有步骤地引进境外商贸企业。再引进3一5家国际知名商业大公司入驻重庆,重点发展货仓式卖场、家居用品大卖场、大型连锁超市等,促进重庆新业态发展和商业经营管理上台阶。“十五”期末,境外企业销售规模达到30亿元以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3%。
九、餐饮业、酿酒业、食品加工业发展
    餐饮业、酿酒业、食品加工业在重庆具有基础和优势,重庆商贸大发展,餐饮业、酿酒业、食品加工业要成为新的增长点。
    餐饮业。培育10家有实力、有影响的饮食集团或连锁公司,扶持100家星级酒店、餐饮名店、火锅名店发展,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化。探索“厨房工程”建设,开发适应城市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餐、小吃、早餐、家常菜、方便食品等,发展配餐中心和连锁经营,实现规模化。拓展传统市场,突出特色,注重创新,发展渝派川菜,使其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地方特色大菜。培育美食特色街区,加强规划建设,美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营造文化氛围。搞好“八一路好吃街”二期工程建设,着重引入名店、名菜、名小吃,培育成为西南地区有影响的美食中心。全市餐饮业营业额每年保持12%以上的增幅,“十五”期末力争达到100亿元。
    食品加工业。探索“放心食品工程”建设,加大食品产销一体化资金的投入,促进食品的无公害化生产和流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食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和加工生产线,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绿色品牌。注重与旅游结合,开发旅游食品。加快贸工农一体化专业营销组织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食品加工企业。
    酿酒业。继续推进名酒战略,以十大名酒为龙头,把重庆酒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到2005年,全市啤酒产量达到105万吨,白酒达到20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110%和23.4%。做强十大名酒,提高名酒比重,啤酒名酒率达90%,白酒的名酒率提高到41%。重点培育诗仙太白、大足笛女、江津几江、永川石松等几大品牌,提高品质,改进工艺,扩大规模,强化营销,做大做强。
十、商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
    抓住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起步发展的机遇,加强商业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重庆商贸跨越式发展。
    加强流通企业自动化建设。在流通企业MIS系统基础上建立发展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实时、动态、准确量化的管理决策。大中型零售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商业自动化系统,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造营销体系,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连锁、配送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自动补货系统等,实现配送调度的自动化。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进程。加强认证体系、支付体系等电子商务环境要素建设,建立流通电子商务交互性平台。组建商贸信息网络公司,并加快发展。扶持发展“网上农贸超市”、“网上大市场”项目,建立以BtoB为主的电子商务运行模式。
十一、商业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的结合
    商业与地方产业结合,是商业经营结构调整发展的方向,是促进重庆经济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的重要途径。
    加强与地方工业的结合。进一步扩大重庆商社集团与庆铃汽车公司、重庆糖酒公司与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销售规模,到2005年,工商联合销售汽车突破20亿元,比2000年增长67%,占到庆铃公司总销售额的35%,销售啤酒30万吨,增长30%,占到重啤公司总销售额的45%。以地方骨干品牌产品为龙头,再组建10个左右上规模的紧密型工商联营销售公司。工商联手,每年到市外组织1次重庆产品展销会,扩大地产品的对外辐射。
    加强与农业的结合。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重庆农副产品由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重点推行“公司(品牌)—加工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贸工农经营链模式,培育一批有品牌优势,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营销组织和农村贩运大户。每年培育10-20个农村龙头企业,50个农村专业合作社,200户农村贩运大户和农民营销组织。
    加强与旅游业的结合。商业与旅游业关联度高,互利性强,要推进商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快旅游景区尤其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商业服务网点的建设,完善购物、餐饮、娱乐等各种配套设施,开发旅游配套商品。要把重庆美食文化节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增大重庆对游客的吸引力。
十二、区域商贸联合协作
    发挥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三峡库区开发、西南工业重镇以及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重点加强与西南一片、长江一线、沿海一带的商贸协作,增强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支撑、“窗口”和辐射三大功能。
    发展同西南六省七方的联合,加强与成都、昆明、贵阳、南宁等西南大城市的协作,定期举办商贸经济协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建立商贸信息网络,每年轮流举办商品交易会,扩大交流,加强沟通,联手共建中国西南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繁荣活跃的市场体系。尤其加强与泸州、宜宾、南充、达川、遵义、宜昌等周边城市的联合协作,引导大店名店及大市场延伸网点,扩大重庆商贸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区域,加强与长江沿线上海、南京、武汉等中心城市的协作,依托长江,联合共建黄金水道城乡商贸走廊。扩大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联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商贸经济合作,吸引、鼓励沿海商家来渝投资发展,参与重组国有商贸企业和业态调整。
十三、商业法制建设
    加快商业法制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的经济秩序,把商贸流通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重庆大市场、大流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安全性,推动商业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制定和完善与流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完善市场准入规则,重点对废旧金属回收、化危品经营、老旧汽车报废、民爆器材生产销售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进行立法,促进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流通的规范、有序运行。
    加强对特种行业、特种商品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尤其严厉打击酒类产销、生猪屠宰、化危品经营、民爆器材销售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商贸企业和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文明经商,礼貌待容,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四、商贸人才培育
    重庆商贸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商业队伍素质,推进人才资源战略,调整、提升人才结构,实现商业与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培养企业家队伍。选送一批商业企业经营者到大专院校进行中短期培训,完善其知识文化结构,提高素质。引进优秀企业家来渝发展,并为其创造宽松环境。在商贸领域形成一支文化层次高、事业心强、富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育和引进法律、信息、网络、营销、咨询、经纪、拍卖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填补人才空缺,满足商贸大发展的需求。“十五”期末,商贸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万人以上。
    培训商贸职工文化技能。加强一财校、二财校、饮技校以及商贸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商贸职工文化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力争“十五”期间重庆商贸职工文化技能素质全面提高,为商贸大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贵阳市专业批发市场规划
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
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
关于召开“2009中国(成都)商业地产发展高峰论坛
关于组织参加“团体标准化培训班”的通知
城镇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委员会
关于成立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标准化技术委
关于成立产品品质链开发研究中心的通知
关于六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中国城商联小城镇规划
关于六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中国城商联商业创新工
加入协会
协会章程
领导介绍
社团登记证
文件与领导讲话
各地商业规划网点选编
理论研究
经验交流
国外规划及资料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简称“中国城商联”)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电话:010-66094563(办公室)、010-66094561(会员部)    传真:010-66013032    E-mail:bgs_chinasl@126.com
Copyright © 2010-2011 WLS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5481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