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月“休整”,很多城市开始恢复过去的繁华,地铁有些拥挤,街上有了人流,各种商业体也纷纷开门迎客,城市的夜晚又多了喧嚣。
非常时期,人们当然也在等待着生活回到过去的轨道中去,也在慨叹,往日的平凡日子原来如此美好。毫无疑问,疫情让各地经济陷入了一定的困顿,但总有一些商业形态依然焕发着生机,引人注目。
疫情期间,街头随处可见的便利店里,灯光依旧璀璨,顾客虽然不多,但依然能见到有人走进走出的身影。在特殊时刻,便利店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消费救赎,发挥了比大超市更重要的作用,尤其迎合全民在家趴窝的“宅需求”。
便利店一枝独秀
各地的大型超市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有的暂停营业,有的产品缺失,尽管采取限购模式,缩短营业时间,但补货时间无法确保,导致很多货架空空如也,无比凄凉。与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又没有备货不同,多数便利店运营和进货更加灵活,比如便利蜂在疫情初期就做足准备,调度了大批民生食品,在泡面需求激增的情况,仍能持续供应。
“便利店与超市都属于生活保障类的零售业态,但在疫情期间,便利店实际上更有优势。因为便利店是典型的少人化零售业态,店员少,消费者买完就走,消费行为非常分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教授认为,“特别是这两年一些便利店通过技术手段提供的无接触服务,消费者全程可以自助消费,基本没有人员聚集的风险。”
各地政府为了对抗疫情,提倡民众要减少外出,做好防护。这直接造成大型超市、零售商店开业时间缩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住宿、餐饮、美容美发、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这些行业和业态客流大幅下降。
在这个时期 ,不衰退是不是就意味着前进呢?
便利店周边很多办公楼都人迹罕至了,旅游胜地也无人问津,娱乐设施也大门紧闭……为什么便利店依然稳定地存活呢,至少,他们的危机没有特别明显地显现出来。
一位便利蜂的店长说:“这是因为顾客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变大了。”根据便利蜂发布的《2月便利店最受欢迎商品榜单》,美食和防疫成为消费者的两大关注点,其中对美食的关注度超过60%,泡面、面包、热餐等生活基础物资供不应求,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需求暴涨。也就是说,虽然顾客人流减少了,但是客单价提高了,因为每个人都买了比去年同期更多的东西。
趴窝经济最大的受益者
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人长时间在家里趴窝,他们的需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孩子们玩的玩具、随时可以吃的泡面、速冻食品等就成了消费的主流。自热火锅因为价格较高,此前在便利店销售情况一般。没想到,一场疫情让绝大多数火锅店“熄了火”,为了解馋,很多人开始购买自热火锅。
同时,便利店的热餐、盒饭也大受欢迎。据统计,北京疫情期间仅有13%的餐饮门店营业。
宅在家里就需要想尽办法娱乐。2月,便利店的扑克牌、手工折纸等玩具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可见,全世界人民都一样,要想尽办法打发无聊的时光。
经济学家给这个现象取了个名词:趴窝经济。便利店成了趴窝经济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说到底,在此时此刻,让消费者变得便利成为了最大的红利,谁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最为便捷的服务,谁就会成为受益者。大型超市、百货店虽然也在营业但毕竟不如家门口的便利店那么方便、快捷,而且,人家还是 24小时营业。
便利店这种形态广受欢迎,特别是遇到类似疫情时期,甚至在遭遇更大苦难的时候,便利店依然发挥了强大的力量。
2011年,311大地震发生,道路被摧毁,商品配送遭遇巨大的阻碍,物资极为匮乏,而救援队伍也身心俱疲。日本的便利店积极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物资上的保障,真正成为防范灾害的生命线。此次疫情中,新一代便利店挑起了保障民生的重担。不仅坚持开门营业,还向医护捐赠物品,在疫情大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疫情发生后,很多专家提出,这将是场持久战。而便利店提倡的“就近消费”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热爱,因为给顾客提供方便是便利店存在的最重要理由。
来源:倪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