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鲜食供应链平台淘金者已经进入市场。
这是一个诞生不久、尚未获得便利店主流群体关注的新兴赛道。它们主要以中小型便利店为主要客群,向上对接中小型鲜食工厂,输出供求信息、鲜食研发解决方案、仓储物流配送等能力。这相当于一个以鲜食为核心品类的撮合型B2B平台,在产业链中发挥“路由器”功能,极有可能成为中小型便利店企业在鲜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当中既有像叮叮鲜食这样的创业型品牌,聚焦便利店鲜食品类,以此为基础为便利店提供需求分析、研发生产、资源分析和运营指导等支持。也有类似于阿里零售通、苏宁小店“鲜食联盟”等巨头布局,希望借助鲜食输出在一众标品供应链平台中占据优势,收割夫妻老婆店及中小型连锁便利店品牌。
虽然体量、模式不同,但上述布局者瞄准鲜食供应链的生意,也透露出他们对于市场规模、行业痛点、机会点的判断。
鲜食产业链的痛点在于,对于夫妻老婆店、中小型便利店品牌来说,它们希望能在相对低成本、易操作的前提下引入鲜食经营,但因规模体量、供应资源、物流配送等因素限制,难以与鲜食工厂直接对接。而不少鲜食工厂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盈利难等问题。
鲜食供应链平台的机会点是,它们起到链接功能,以整合上下游需求的方式降低个体便利店鲜食经营门槛,从而挖掘市场空间。而夫妻老婆店及中小型便利店经营者,也相当于接入鲜食“插件”,有利于其降低因等待规模体量增长而带来的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同时切分一定鲜食消费群体。
作者认为,鲜食供应链平台将会成为便利店经营者从个体化发展为连锁化品牌过程中的过渡性解决方案,其中物流集散能力是其核心卖点。这有可能推动整个鲜食产业链提升效率、扩大规模。
做“非主流”生意,轻资产切入鲜食产业
“即便没有自建鲜食工厂,便利店也可以直接和第三方厂家对接。为什么要多一道程序,去和所谓的鲜食供应链平台合作?”在作者采访过程中,有超过半数受访者其提出这样的疑问。
由此可以看出,鲜食供应链平台尚未进入便利店主流视野,罗森、7-Eleven、Today便利等商品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没有关注这一群体。但也正因为此,鲜食供应链平台其实是在做可挖掘空间巨大,但一直被忽视的“非主流”生意。
从2019年发布的“中国便利店百强榜”来看,入围者门店数均在100家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便利店企业能够与鲜食工厂对接的门槛划分。在此标准之上,连锁便利店品牌或是选择自建鲜食工厂,例如武汉Today、福建见福等,基本均为区域便利店头部品牌;或是与第三方鲜食工厂合作,需要有一定的起订量及物流配送能力。
而门店数在几十家左右,或规模更小的夫妻老婆店经营者,便基本被“排除”在鲜食经营者群体之外。但它们整体规模在600多万家,年度销售总规模7万亿元。以占比46%的三线市场经营者来看,其年度鲜食销售规模即可能达到2450亿元至4900亿元之间。可谓总量巨大,但个体过小,无法撬动相应资源。
一位鲜食工厂负责人对此回应称,“一般我们是从厂里配送到便利店企业大仓,由他们配送到店。从厂到仓的车队费用是固定的,协商好甲乙方谁来承担即可。但中小型便利店一般没有中央仓,直接配送到店对我们来说成本太高,且利润不足。”
尴尬的是,不少鲜食工厂实际上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就拿中百罗森—中百大厨房、Today便利旗下天翼鲜食食品有限公司来说,其可供门店数至少在5000家店以上。而上述两个品牌门店数分别在330家与400家左右,显然是“供大于求”。
也就是说,部分中小型便利店品牌具有鲜食经营需求,如果能对接鲜食工厂就有可能对双方带来利好。而核心问题就在于起订量、物流集散能力以及门店管理三个方面。
于是一些关注到上述痛点的鲜食供应链平台便试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比如说苏宁小店牵头成立的“鲜食联盟”,联合清美鲜食、三全食品、蒙牛等供应商,建立开放鲜食供应链,在为苏宁小店配套提供鲜食的同时,辐射部分独立中小型便利店。阿里零售通也曾表示要为对接便利店输出包括烤红薯、关东煮、披萨等产品在内的鲜食产品体系。而以叮叮鲜食等品牌为代表的鲜食供应链平台则将其作为创业赛道来跑。
相比较自营型鲜食工厂来说,这些鲜食供应链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可以在运作初期省去数千万元乃至亿元级的硬件投入成本。并在对接中小型便利店的过程中获取顾客、商圈等多维度数据。其业务结构根据布局深度可分为三个层面来看,并有着相应的盈利来源。
前期是充当“中介”职能,发挥信息对接、商品集散等功能,从中赚取鲜食经销费用。
中期是借助鲜食工厂资源及便利店分销体量优势,拓展自有鲜食研发,以轻资产模式切入产业链。
后期则是在此基础上叠加更多增值服务。
偏向“过渡模式”,重研发、跨区域运营或为突破点
当前的鲜食供应链平台,基本抓住了中小型便利店及鲜食工厂的痛点,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一定认可。
但从便利店企业角度来看,目前主要提供商品集散和物流配送等服务的鲜食供应链平台,更偏向于“过渡模式”。因为几乎每一个便利店经营者在规模做大之后,都希望跳过中间环节,建立自己的物流、商品、供应链体系,乃至自建鲜食工厂。
福建见福便利董事长张利告诉作者,当门店数达到200家时,他投入搭建信息化系统,以此提升标准化的连锁经营能力;开到500家门店时,见福打造了自有物流系统,从而辐射门店网店,为提升商品力打下基础;在门店数处于1000家至2000家店时,张利决定自建鲜食工厂、铺设供应链系统,逐步转型为制造型零售商。
这意味着,鲜食供应链平台的主流客群基本固定在门店数100家以下的中小型便利店和夫妻老婆店中。当发展壮大的企业进入自建阶段,也会有新的鲜食探索者进行补位。
其风险在于,主要对接中小型便利店,便没有进入鲜食发展的主流市场,不利于长期发展。
但鲜食发展,需要从生产、供应、门店运营、客户服务及数据反馈等多方面发挥联合作用,鲜食供应链平台作为外接平台,便具有天然短板。尤其是当鲜食供应链平台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也会吸引更多入局者、替代者。
不过,鲜食供应链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鲜食工厂需要重资产投入、现金流压力大等痛点。并且降低了中小型便利店及夫妻老婆店经营鲜食的门槛。这也会分流鲜食消费者,给品牌化连锁便利店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一些产能过剩,且具有物流配送短板的鲜食工厂,也可以借助鲜食供应链平台提高效率、获得业绩增长。
作者认为,鲜食供应链平台未来的突破点或在于两个层面,一是提升其研发能力,作为鲜食产业链中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鲜食供应链平台如果能提升研发能力以及供应链集成能力。就有利于其伴随便利店企业共同成长,甚至接入规模化连锁便利店品牌。
二是充分利用其平台优势及轻资产运营便利,发挥跨区域运营。对于鲜食工厂来说,消费者对鲜度要求越高,其产品配送半径就越小。半成品和熟化产品的保险时间相对较长,配送半径则可以扩大至200公里。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鲜食工厂从做强全国,转向深耕区域。例如中百大厨房2020年的目标市场是以湖北省为主,不会去布局全国市场。那么鲜食供应链平台如果能建立跨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在不同区域整合相应厂家,调拨相应鲜食。就有利于其对接便利店提升商品差异化,同时在与自营鲜食工厂竞争时获取竞争力。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