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家家户户足不出户,传统菜市场受疫情的传播感染性和居民出门次数限制,喧闹不复往日,消费者转而开启“线上买菜”模式,于是生鲜电商平台在肺炎的影响下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期。
对于消费者而言,莫过于天天的“双十一”,开启抢抢抢模式。甚至有人专门总结了线上买菜的上新时间。
对电商平台而言首先是表现在新用户和订单上。
新用户上,突如其来的消费者转战线上买菜,拓宽了此前平台的用户年龄层次。如果说此前电商平台的目标消费人群主要是针对忙于工作无暇逛菜市场的白领等年轻消费者而言的话,那么疫情下的目标客户则是有菜蔬需求的整个社会的家庭族群。并且,此时的拉新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订单上,在新用户的涌入自然带来了大批量的订单。而一方面由于水果蔬菜的易损性,一方面又作为生活必需品,在消费频率是本地消费市场中最高的。从春节至今,多家电商平台订单量就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据公开数据显示:
京东生鲜销售同比增长215%,京东到家的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了510%,其中水果同比增长超300%,鸡蛋同比增长超770%;
叮咚买菜大年三十订单量同比前月增长超300%;
盒马每天的生鲜订单量已经达到了10万份,每天需要准备250吨包装蔬菜、80吨散装蔬菜,门店平均每天补货6-8次。
每日优鲜除夕至初四期间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
百果园线上业务同比节前增长了2.5~3倍,百果园旗下买菜品牌百果心享订单增长了2—3倍;
在这样重复动作下,用户在疫情期间就培养了对电商平台的黏性和忠诚度。流量不仅仅涌入了APP,还有小程序上,据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
线上买菜受疫情的影响,现如今如火如荼,可是否有人记得2019年那份生鲜电商死亡名单呢?
2019年生鲜电商暴雷不完全统计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制表:零售圈
诚然疫情的突发,使得生鲜电商再一次爆发而被推到大众视线之内。这场疫情在加速新渠道崛起的同时,也在不断引导和影响着市场行为,就如同这场“线上买菜热”,就是这场疫情给予生鲜平台的“馈赠”。
线上买菜火热的背后是生鲜平台对运营方面的重重考验。
一是人力问题。春节期间加上全国范围内的防疫管制,各平台的配送员、分拣员部分即使已经返工也需要两周的隔离观察,而这两周恐怕都是生鲜电商平台都不能等的。
在人力紧张的情况下,消费者下单,平台接单,平台就有了履约责任。线上买菜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即时性需求。这边要吃饭,那边就要有菜下锅。让消费者长时间等待配送只会使得消费者改变购买意愿甚至会降低对平台的期望值,对生鲜电商留存客户会有相当大的影响。或许有些消费者会因为特殊时期对商家报也会稍稍理解,可疫情过后呢?
由盒马鲜生开启的“共享员工”的借调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工问题,但临时员工的上岗后的适应情况、薪资福利、未来单位召回等等后续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采购问题。生鲜的易损耗性就决定了生鲜电商中的采购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人力紧张也会对其造成影响,现今物流正在缓缓恢复,可是交通情况仍然不是特别乐观。
三是供应链问题。提到供应链问题,就不得不说目前生鲜电商的商业模式问题。比如说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模式。记得每日优鲜的合伙人徐晓辉曾说过:“从整个供应链看,前置仓的物流成本永远是刚性成本。”可疫情下现在的情况是,农产品大部分滞销在乡村,公路运输有管制,人力紧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着前置仓。前置仓集仓储、分拣、配送于一体能有效降低生鲜损耗,但这种模式同样意味着物业、仓储、人工等高昂成本。前置仓只是生鲜电商的商业模式之一,目前生鲜电商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从2019年暴雷的生鲜电商就可见一斑。考虑到成本和毛利率,盈利问题是仍然摆在生鲜电商的眼前的一个大难关。
是短暂繁荣还是一蹴成功,如何延续疫情下线上买菜的火热,是生鲜电商们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
文章来源:零售圈 |